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,而是有计划的经济干预的结果。
对于目前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,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,而不是计划经济的方式。
在国内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,一些地区出现了“剃光头、挑儿子”的现象。化解产能过剩政策出台后,不仅政策执行进度不均衡,一些地方越是要化解产能过剩,产能过剩问题就越严重。
事实上,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,产能过剩是常态。市场经济总是一种产品过剩的经济。只有产能过剩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,市场才能留住高性价比、高质量的产品,淘汰不适合市场的产品。
中国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,而是有计划的经济干预的结果。例如,一些产能过剩突出的行业曾经是鼓励类行业。也就是说,中国某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可能是政府错误的产业政策造成的。
这也意味着,现在是时候认真反思一些产业政策了。反思这些产业政策最关键的问题是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原则,即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,而不是政府对某些行业和部门的过度鼓励、干预和参与。这是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的最重要来源之一。否则,一旦产能过剩的老问题得到解决,产能过剩的新问题就会再次出现。
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原因是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。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方面相互竞争,土地价格低,环境标准低,导致企业过度进入和投资。这很容易导致一些公司为了折扣而投资项目,而不是从市场前景的角度,而是为了获得地盘。这使得一些地方引进项目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,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更大的项目规模,导致重复项目和投资越来越多。
此外,对于重化工行业,如钢铁、水泥、平板玻璃、造船等企业来说,这些企业往往是某些市县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大型利税持有者。当这些行业或企业遇到经济周期性调整,需要整顿产能过剩时,许多地方政府宁愿让这些企业自生自灭。
因此,对于中国目前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,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,而不是依靠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。首先,除了为影响民生的行业和弱势行业(如农业)提供直接支持政策外,政府只能为其他行业和部门提供行业指导。所谓行业引导,就是通过专业研究,向企业和市场告知某些行业或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,让企业自行决定进入或不进入哪些行业或行业,而不是由政府取代企业做出此类投资决策。